非洲灰鸚鵡(學名:Psittacus erithacus)屬於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分佈於非洲。 

非洲灰鸚鵡.JPG

 

中文學名 非洲灰鸚鵡 拉丁學名 Psittacus erithacus 別 稱灰鸚鵡,灰鸚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族非洲鸚鵡族 屬 Psittacus屬 種 非洲灰鸚鵡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 Grey Parrot 英文名稱 African Grey Parrot

 

外形特徵

非洲灰鸚鵡體長33-41厘米,體重400-490克,壽命約50年。屬於大型鸚鵡,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身體為深淺不一的灰色,臉部眼睛周圍有一片狹長的白色裸皮;頭部和頸部的灰色羽毛帶有淺灰色滾邊,腹部的灰色羽毛則帶有深色滾邊;主要飛行羽灰黑色;尾羽鮮紅色;鳥喙黑色,虹膜黃色。幼鳥尾羽尖端帶有黑色,虹膜為淺灰色,隨著年紀漸長會變為黃色。尼日利亞地區的非洲灰鸚鵡體色一般較深。 [1] 
雌雄分辨方法:從外觀雄性的頭形較闊大,眼角兩側略尖成杏形,雌性相反頭形較窄小,眼圈較圓。
同屬兩種比較: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身上羽毛逞銀灰色,尾羽鮮紅色,喙部為黑色;提姆那灰鸚鵡(Psittacus timneh)曾為非洲灰鸚鵡的亞種,現已為獨立的物種,其外表跟非洲灰鸚鵡近乎相同,但體形卻明顯較小,身上的銀色羽毛則較深色,尾羽逞紅褐色,喙部為粉肉色,性格較活潑,相比沒那麼害羞,模仿人語能力跟非洲灰鸚鵡不相伯仲。

 

棲息環境

非洲灰鸚鵡通常棲息在低海拔地區及雨林。群居性,喜愛在近河流與湖泊邊的樹上或棕櫚樹上棲息,通常數只一起活動。目前非洲灰鸚鵡全球數量約為0.63到1300萬隻,其在世界各地的數目仍在減少

 

生活習性

該物種說話能力強,天資聰穎,智商高,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覓食的時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動,喜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漿果等,有時也會吃花和樹皮,以及昆蟲和蝸牛,甚至會到農作物田園中覓食,造成農業損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鸚鵡可以在長途跋涉中搜索果樹,尤其在旱季會季節性遷移。棲息時聚集大群,非常嘈雜,在休息和在飛行中都會發出嘎嘎的鳴叫、口哨聲和尖叫聲,除了能夠模仿人類的語言,也發現這種鸚鵡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聲音。
非洲灰鸚鵡也非常聰明,在一些任務中它被證明有著4到6歲孩子的認知水平。新的實驗表明,非洲灰鸚鵡可以學習數字序列,並可以將人類的聲音與人類的面孔聯繫起來。最值得注意的是,艾琳·佩珀伯格博士與名為亞歷克斯的非洲灰鸚鵡合作表明了它能夠學習超過100個詞,還能區分對象,顏色,材質和形狀。

 

繁殖方式

非洲灰鸚鵡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開始於3歲左右,繁殖季節因地而異,東非約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干燥季節。築巢在離地面10-30米高的樹洞內,通常一窩產2-3枚卵,偶爾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鳥剛孵出時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長,約75-80天后羽毛長成,離巢期大約80天

 

亞種分化

提姆那灰鸚鵡(Psittacus timneh)曾經為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的一個亞種Psittacus erithacus timneh,現在已經升為一個獨立的物種。

 

 

 

arrow
arrow

    iPARRO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